要出汗比别人干得好不只是郑哲敏对学生的要求,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。
2011年,深海所,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深海研发机构开始筹建,由中国科学院、海南省人民政府、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。2017年7月,深海所领导班子在给全所的一封邮件中讲到:真实乃万事之本,更是科研事业赖以持续的前提和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尊严所在。
据他介绍,谈话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最新出台的有关科研诚信的文件规定、各部门的规章制度,比如近两年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》等,并结合近期一些科研失信的案例,比如基金委公布的案例和社会上的热点事件,敲敲警钟。在南海发现冷水珊瑚林,在中华白海豚、深渊狮子鱼等方面取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通过开放共享,深海勇士号支持了全国38家单位179人在深海中开展了研究试验。这些人中有搭深海勇士号第一次下潜的地球物理学家。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(以下简称深海所)。这些工作并非不做白不做,做了也白做的形式主义。
再就是结合每个人的岗位谈谈他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、可能发生的风险。深海所走在了这一切前头。这笑声,感染了包括记者在内的现场每一个人。
魏连魁一声口令,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松手,载着信标球的气球随之飘到空中。说起无人机,顾新锋身上有不少故事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自那时起,远望船驰骋南北半球,填补了我国航天测控的盲区,将我们仰望太空的眼睛延伸到深海大洋,在我国航天测控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魏连魁说,海上测量就是一场与误差的持续作战。1984年4月,我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,当时执行任务的远望2号船要远赴南太平洋海域执行测星任务。
靠近后甲板的厨房里,后勤人员为值夜班的船员准备着夜餐 远望6号船就这样航行在辽阔的海天之间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此时,抬眼望去,只觉得舷窗外的太平洋更加壮阔。航天测控对精度要求极高,测到的数据一旦达不到精度要求,就意味着前功尽弃。那一瞬间,船舱内被一片欢呼与祝福声淹没,人们将新爸爸簇拥起来。
记者坐在最后一排,紧盯大屏幕,心已经提到嗓子眼。这一趟出海,记者幸运地在现场见证了两次航天测控任务。原来,第二天是儿童节,轮机系统的爸爸们都在给孩子和家属录视频。如果从上空看的话,就能看到好望角周围有很多来自南极大陆的绕极气旋,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躲过去。
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工程师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博士顾新锋这样描述。船上的测控天线在气球升空后对气球内的信标进行跟踪,以此对天线参数进行标校,目的是提高天线的测量精度。
顾新锋就是远望6号船上标校无人机项目的负责人。到2020年,历经重重困难和无数次改造的无人机终于能一次稳定飞行达60分钟,并实现多个频点的自如切换,相当于一次放飞可以实现多个信标球的释放效果,大大节省了标校成本。
像今天吃的豆芽是我前两天发的,一般一次发10斤豆子,能发出四五十斤豆芽,吃个几天。我们也为逃逸后的跟踪测量做了应急预案,如果飞船自主交会对接异常,我们也要尽最大能力提供应急测控支持。每次出行都是探险之旅 大海气象多变,既要保证航行安全,还要按时按点赶到任务点 晚上8时,远望6号船的驾驶室里漆黑一片,只有航海岗位几排显示屏上闪烁着微弱光亮,船上24小时始终有人值班。我们的船是移动的,南北纬60度以内,只要是有海的地方,我们就能灵活布置观测点,完成测控任务。涂超的晕船反应极其严重,为了不耽误工作,他随身带上塑料袋,边吐边工作,30个小时下来,嘴唇已然不见一丝血色 记者这次跟随远望6号船出航,已经行驶到赤道附近。船上的天线会受温度湿度影响,就像是用尺子前,如果这把尺子因热胀冷缩变了形,5厘米读出来就不是5厘米。
当时,海风又暖又咸,抖落满头的汗,顾新锋的脸上满是笑容。5月29日晚8时,发射前约一小时,船上的指挥大厅内已坐满身着蓝大褂的技术人员。
不能说下饺子,要叫吃饺子。当时还有些纳闷,直到出海的第十七天,食堂里开始见不到绿叶菜,才体会到维生素片的必要性。
如今,远望号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已累计100余次停靠境外港口,被海内外誉为海上科学城,扩大了中国航天在世界的影响。奋进于海天之间的远望船朝着太空梦迈进的每一步,都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结果。
接到指令后的飞船缓缓打开帆板,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又根据远望6号船的数据做出判断: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。今天的远望6号船有了更坚硬的铠甲、更先进的设备,能向星辰大海走得更远、更深。爽朗的笑声中,是远望人乐观的精神与奋斗的豪情。于是,在危机四伏的好望角海面,远望6号船以既保证船舶安全又能顺利抵达任务海域的最低速度缓慢前行。
在冷库里,仓库管理员王硕逐一给记者介绍船上的菜品。人们热烈鼓掌,打心眼里为这个船上诞生的宝贝高兴。
其实,刚一上船,就有后勤系统人员给记者送来维生素片。远望6号船船员倪栋梁响亮地说。
这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休整不到半个月后再次出海,奔赴万里之外的预定海域,执行天舟二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海上测控任务。直到2018年,小小的无人机终于具备了执行任务的初始条件。
尽管现在船上通信设备已日趋先进,但这些电话卡还是承载了一代代远望人诉不尽道不完的陆海情。远望船不可替代 精准捕捉航天器的飞行过程,保证航天器入轨和在地球外的高难度活动 初次登上远望6号船,最吸人眼球的,莫过于甲板上的巨型大锅,它们就是船上的测控天线和通信设备。一架无人机从甲板上弹射而出,如离弦利箭快速飞向天空。这句话,引发人群中一阵笑声。
随着一次次的技术飞跃,2008年交船的远望6号船已经是我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。吃得好不好,对于常年漂在海上的人来说,对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。
标校就是先把尺子校准。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后,那些心理医生先受不了了,最后还要船员们去安慰心理医生。
调度员彭保童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声汇报,长江是远望号船队在任务中的代号。为了船舶安全,经过多次商讨,远望2号船决定进行一次扫海,开始像牛犁地似的在半径75海里的海区来回搜索。